挺膺者说·返家乡系列 | 记住伞头秧歌:发掘民俗之美,丰厚文化之蕴

Body

 

编者按

青春向党,青年向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党委统一部署,系团委积极组织、引导青年学子参与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重点方向,25支队伍、共28人深入基层,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岗位实习、文化调研、社会观察等多种实地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挺膺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本期让我们跟随2024级本科生刘子皓的目光,回到黄土高原腹地的山西临县。这里有一支流淌了两千年的文化血脉——国家级非遗伞头秧歌。我们将见证这门古老艺术如何在锣鼓与彩扇中,将傩仪的古朴、乡土的温情和时代的脉搏编织成流动的史诗。

 

引言

Image removed.

巍巍吕梁山脉,

滔滔蜿蜒黄河。

在黄土红壤与白雪冰凌之间,

一支彩色的队伍正在跃动向前,

一曲喧腾的音乐正在鸣奏喧天。

 

这样热闹欢腾的景象是在表演伞头秧歌

而这样的表演从大年初一到十五,

在2024级本科生刘子皓同学的家乡山西临县每天都在上演。

 

临县伞头秧歌

临县伞头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于两千年前的古代傩仪,生长于黄土高原的民情风习。

它早已在朝夕相处中与临县四十万劳动人民融为一体,承载着一代代家乡人关于节日的记忆,并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一、展演体系

一支秧歌队伍的展演共分为三个环节:

沿路表演的过街秧歌

到达场地后的大会子

大会子结束后的小会子

 

过街秧歌

花扇彩绸翻飞,锣鼓铜铃激越,一支完整的秧歌队伍少时有一百人,多可达五六百。

秧歌队伍内部可分为仪仗队、乐队、伞头队、架鼓子队、拉花队、丑角队等,根据各村人力物力还有骏马队、花轿队等。

过街秧歌不止是声势浩大的集体舞蹈,更是秧歌队组织者(村庄或乡绅)地区影响力的表达,在乡土社会中,秧歌队是一个村庄兴盛与否的直接写照。

 

大会子

出村秧歌礼毕,前来表演的秧歌队便进入预定的宽阔场地。

仪仗队和乐队先入场,带领队伍绕场一周,乐队定在开阔处,演奏《出对子》《天地牌》等秧歌曲。

常用的舞蹈图案多达十七种,队伍往往根据伞头数量变化列数。秧歌队员全员参与,一列人跟一位伞头,在伞头的带领下排出美观有序的舞蹈图案。

 

小会子

在大会子结束后三到五人的小节目展演。

具体分为以演唱为主要内容的文会子和以武打为主要内容的武会子,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也常扭一些简单的图案。

 

二、灵魂人物

伞头是临县秧歌的最大特色,在整个秧歌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他的文化水平、道德品质和应变能力更是决定一个秧歌队盛衰的重要因素。

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伞头,往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相貌堂堂、品行端正、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文化水平高。

在表演时,伞头需根据场景、对象即时创作四句体唱词,内容涵盖庆贺、答谢、评论或竞唱,强调“触景生情、现编现唱”,灵活性极强。

 

三、文化意蕴

1.对外宣传的名片

2008年,临县伞头秧歌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中国文联命名临县为“中国伞头秧歌之乡”。

2.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不论是满月宴还是生日会,不论是重要节日还是红白喜事,请伞头,唱秧歌都是临县乃至吕梁人民喜闻乐见的庆祝方式。

3.承载历史文化传统

从伞头手中受到道教文化影响产生的虎撑响铃,到源于天圆地方、孙子兵法、历史典故的道场阵图,再到老伞头与学徒之间的精神与技艺传承,伞头秧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

 

四、传承保护

No.1 影响力较小

作为地方性的民俗活动,伞头秧歌展演舞台局限在临县乡镇县城,绝大部分受众为文化水平较低的乡民

No.2 受众面较小

秧歌的本土方言演唱特征使得观众存在一定鉴赏壁垒,辐射力较弱

No.3 缺乏传承

由于中青年人口的严重流失与网络文化的发展,伞头秧歌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No.4 研究论述少

学界对于秧歌仪式、唱词的研究论述较少,也多停留在表面叙述,急需深入系统的考察探究

 

行动:

1.地方院校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秧歌

2.解析与教学秧歌舞蹈动作

3.整理研究秧歌唱词

4.连年举办秧歌展演

……

 

结语

伞头秧歌的神韵,

我们远在华南亦有感知。

愿从此以后,

伞头秧歌如黄土塬上的山丹丹花,

岁岁常开,永远鲜活;

愿每一位执伞起舞的传承人,

都能在锣鼓声里寻得文化自信的底气;

愿每一代黄土地的孩子,

都能从秧歌调中听见祖先的智慧与心跳。

 

而我们更期待这门扎根泥土的艺术,能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颜,在政府、学者与民众的共护之下跨越山河,成为世界读懂中国乡土的一扇窗,让黄河儿女的精神图腾永远鲜活于时代的春风里。